Lazy loaded image
AI冷知识的意外启发
Words 1391Read Time 4 min
May 10, 2025
May 10, 2025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过去几个月为了给两娃启蒙AI,收集了不少资料,也拜托Gemini做了深度研究,发现了不少AI的有趣小故事,今天就写写AI的这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冷知识,当你不知道和熊孩子聊点什么的时候,或者是和朋友喝酒吹牛的时候,没准用得上🤭。

1. AI是个老灵魂——比你爷爷的收音机还老

以为AI是啥新潮玩意儿?错了!人家从1950年代就在做梦了。艾伦·图灵的‘模仿游戏’(也就是现在的图灵测试)开了个头,琢磨机器能不能‘思考’。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更是直接给‘人工智能’起了名。甚至连克劳德·香农的迷宫机器人老鼠 Theseus 那时都在‘学习’。这感觉就像发现你最新的高科技设备其实跑的是老代码,挺扎心的吧?对咱们搞技术的来说,这提醒咱今天的突破都是站在几十年大胆又凌乱的想法上的。创新得有耐心,这不只是美德,是必须品啊!

2. ELIZA,1960年代的聊天机器人‘心理医生’

早在Siri之前,就有个叫ELIZA的聊天机器人,1966年面世,假装是个心理医生,把你说的话翻成问题。用户居然对它掏心掏肺,哪怕明知道这就是一堆代码。这‘ELIZA效应’说明咱人类多渴望联系,哪怕是跟机器。作为奶爸,我发现这跟带娃有异曲同工之妙:有时候光听(或者假装听懂)就能跟孩子建立信任,哪怕我其实跟ELIZA一样懵。给咱科技人提个醒,设计AI时得有点人味儿——同理心很重要,哪怕是编出来的。

3. AI当艺术家:从代码到画布

AI不光会算数,它还能画画、作曲。2018年,一幅GAN生成的画像在佳士得拍出了43.25万美元。AI还用模式分析‘创作’了模仿吉米·亨德里克斯风格的新歌。感觉就像AI是个创意实习生,把人类的天才重新混搭。作为搞生物力学的人,我觉得这就像神经网络在模仿艺术的‘肌肉记忆’。对咱们技术人来说,这引发一个问题:AI能不能在工作中跟咱一起脑洞大开,比如做数据可视化或解决问题?对我的娃,我也在想——在AI时代咋培养他们的创造力?周末带他们在惠灵顿的Te Papa博物馆看展时,我就在琢磨这事儿。

4. AI在棋盘上的逆天操作

作为80后,我还记得1997年Deep Blue在象棋里打败卡斯帕罗夫时候央视的新闻报道。接下来2016年AlphaGo在围棋中碾压李世乭。AlphaGo的神经网络不光是计算,它还‘学’会了类似直觉的策略,甚至发明了人类没想到的招数。这就像用一个跳出框框的算法来 debug 生活中的复杂问题。在政府工作的我,受到启发想用AI挖掘政策新见解。在家呢,我跟我10岁的娃说:有时候赢的关键是重新定义规则——这可是AI都教不了的技能。他在新西兰学校的小组项目里就试着这么干,效果还不错!

5. AI的奇葩爱好:从调香到布道

AI在玩些最奇葩的领域——调制香水、监测蜂巢,甚至通过ChatGPT改编的机器人布道。它就是模式识别的狂热玩家,抓住人类忽略的气味或声音趋势。可以说这是‘生活系统优化’——调整输入,得到意想不到的输出。对技术人来说,这简直是机会的号角:把AI用在仪表盘之外的小众行业。作为DIY奶爸,我都想弄个AI优化我的木工切割计划。要不要动手试试?这可真是个问题(向莎士比亚致歉)!

给科技人和父母的小总结

AI不只是工具,它照出了咱的怪癖和潜力。以下是我的一些小思考:
  • 放长线:AI的历史告诉咱,项目和育儿都得玩长线游戏——速成很少见。
  • 技术人性化:像ELIZA那样,设计工具要能打动人心,不管是聊天机器人还是跟娃聊天。
  • 共同创造:把AI当伙伴而非替代品——不管是艺术、数据分析,还是教下一代创新。
老实说,我的‘老爸操作系统’还在调试中——孩子们的倔强就是我破解不了的老代码。但AI的这些冷知识都在教我适应、试验、笑对一团乱。
共勉
上一篇
'够好'其实不够——打造真正有影响力的数据产品 —— 一位NZ公务员分析师老爹的实战笔记
下一篇
破解文化密码:移民如何融入主流文化